你好,欢迎来到湖北专升本网!
湖北专升本网
24小时服务热线
18627722290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成人专升本 > 试题中心 > 成考专升本: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试题及答案

成考专升本: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试题及答案

来源:湖北专升本网 浏览次数:971 发布时间:2012-11-09 16:45:20

 成考专升本: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B)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缺少经验的情况下,基本上照搬了(A)
A.苏联模式        B.匈牙利模式         C.波兰模式           D.南斯拉夫模式
3.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带有明显的(D)
A.高速度的经济增长特点             B.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特点
C.封闭和半封闭的特点                D.备战型或准战型特点
4.党的十二大首次明确提出的命题是(D)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C)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党的十二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出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是(C)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7.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C)
A.1987年党的十三大     B.1992年党的十四大    C.1997年党的十五大    D.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的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党的十四大:完整的、系统的论述了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8.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B)
A.1942年延安整风     B.1945年党的七大    C.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D.1956年党的八大
9.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是(        )
     A.坚持关系                           B.继承关系
     C.发展关系                           D.继承和发展关系
D
10.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想信群众,依靠群众                B.发展和解放生产力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1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        )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B.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列宁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C
12.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回答(        )
     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问题
     D.社会主义实践问题
B
1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实事求是的理论                D.改革开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毛泽东思想
B
1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       )
     A.十年"文化大革命"
     B.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C.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D.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义
C
1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        )
     A.改革开放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经济特区建设
C
16.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        )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爱国统一战线
简单的说,实事求是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毛泽东思想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C
17.从1978年至1982年是邓小平理论(        )
     A.初步形成时期                    B.形成轮廓
     C.形成理论体系                    D.发展完善
A
18.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9年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       )
     A.形成轮廓时期                    B.初步形成
     C.形成理论体系                    D.发展完善
A
19.从1989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       )
     A.初步形成                         B.形成轮廓
     C.形成理论体系                 D.发展完善
C
20.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新的伟大理论成果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C
二、辨析题
1.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正确。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党的思想路线。
     (2)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靠实事求是;要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就必须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为了达到新的实事求是。如果解放思想离开了实事求是的轨道。就有可能出现"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
     (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并不等于随心所欲,必须同实事求是相联系,不能割裂和对立起来。
2.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正确。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方面是一致的,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方面是一致的。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3)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简答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什么?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
     (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2)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1)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问题。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1)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方面是一致的,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方面是一致的。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3)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论述
1.试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3)邓小平理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教文、民族、军事、外交、统战、党建等方面,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第一次系统而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
     (1)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行台阶式的发展战略。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依靠力量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民解放军,依靠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依靠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选20   辩2   简3   论2
第二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选择题
1."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        )
     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提高综合国力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生产力标准
D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指的是(        )
     A.生产关系的地位                    B.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C.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D.共同富裕的目标
B
3.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         )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概括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D
4.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        )
     A.坚持治理整顿                    B.坚持改革开放
     C.发展经济                           D.发展科技与教育
C
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D
6.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在(        )
     A.1982年                         B.1987年
     C.1992年                         D.1997年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B.解放生产力
     C.发展生产力                           D.向共产主义过渡
C
8.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
     A.革命                                B.改革
     C.政治运动                        D.阶级斗争
B
9.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实现共产主义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A
10.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我们过去(       )
     A.已经搞清楚                        B.没有完全搞清楚
     C.什么也不清楚                    D.其他国家的学者搞清楚了
B
11."三个有利于"标准有明确的针对性,它是针对(       )
     A.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
     B.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姓"资"姓"社"问题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有关问题
     D.社会主义理论建设问题
"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
12.我国改革前的失误和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归根到底是没有完全搞清楚(    )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B.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关系
C
13.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是(        )
     A.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B.正确认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C.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D.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和主要矛盾
C  14.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        )
     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
D
15.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重要内容规定的是(       )
     A.马克思、恩格斯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D
1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        )
     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C  
18.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该主要体现在(       )
     A.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
     D.人民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A
19.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        )
     A.一靠资金,二靠技术             B.要靠改革开放
     C.要靠安定团结                        D.要靠自己的发展
D  
20.邓小平完整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时间是(       )
     A.1980年                       B.1984年
     C.1987年                       D.1992年
D
二、辨析题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①正确。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1)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这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2.发展生产力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①错误。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
    (1)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生产两极分化的根源,而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是说,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三、简答题
1.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这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这一矛盾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从而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科学命题?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重要例题贯穿在邓小平的全部理论之中。
       (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是世界和平的稳定力量。中国发展强大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为解决所有问题提供物质保障。
       (4)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4.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是什么?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
       (1)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而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是说,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5.为什么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1)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集中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难以提高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首先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
       (2)以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是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所决定的。当今世界范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较量。只有尽快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才能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也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3)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4)"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提供了根本依据。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说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绝不是社会主义的,也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5)"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我们排除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的干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2.试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3)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反映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一般联系,又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特殊联系。与剥削社会相比,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与剥削制度的本质区别。强调共同富裕,既把社会主义与剥削制度区别开来,又把社会主义与原始社会共同贫穷区别开来,还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内在联系起来。
     (4)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
     (5)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等各方面的统一。
2.试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无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是从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态势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看,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1)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总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明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1-4
一、选择题
1.邓小平指出,全党和全国的工作中心是(        )
     A.经济建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实现共同富裕
A
2.重新强调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
 (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D
3.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         )
     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然经历的阶段
     B.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特定阶段
     C.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特定阶段
     D.我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B
5.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是(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改革开放
     C.实行依法治国                   D.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A
6.党的十三大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        )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D.基本政策
A
7.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       )
     A.革命                            B.改革
     C.阶级斗争                    D.无产阶级专政
B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促进效率与体现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D.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
9.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C.发展公有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D.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A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       )
     A.经济建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建设精神文明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A  
1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
     A.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B.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C.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D.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A
1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有(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B.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C.自力更生
     D.艰苦创业
A  
1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改革(       )
     A.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C.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
     D.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
B  
14.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        )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D.基本政策
 B
1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具体说,1956年12月到二十一世纪中期
B
1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两手抓不动摇
     C.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A
17.我们党制度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       )
     A.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改革开放
 C
18.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        )
     A.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改革
     B.原有体制的修补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
C  
19.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党的领导
     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
     A.发展教育和科学
     B.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D.发展文学艺术
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二、辨析题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即改革开放,将把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1)这次改革实质上是一次革命,因为:
         ①改革也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革命。
         ②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非社会主义中通常的一般性变革,要把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因此,从解放生产力,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建构的深刻性、广泛性,从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中国的又一场革命。
         ④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也绝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党领导下对原有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①社会主义社会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②这一过程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逐步完成的。
       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完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正确。
三、简答题
1.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什么?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贯彻这一方针,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
     (1)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2)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生产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3)稳定是前提。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必须进一步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持社会的稳定。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一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基本依据。
第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第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解决矛盾、澄清疑惑、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思想武器,是我们理解、认识、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
3.为什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规定了我国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由谁来领导和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等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面,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命运。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起着三方面的政治保证作用:一是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保证有一个回乡务农的环境;三是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根本经验。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方根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5.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因为: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辨析:改革、发慌必然破坏稳定;稳定必然影响改革、发展。
四、论述题
1.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和正确认识初级阶段长期性的重要意义。
答案(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必须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才能是"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划清界限。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①首先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不是脱胎地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我国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决定:第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二,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国家水平。这决定了我国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正确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十分重要。①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反对冒进,实事求是地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②明确长期性,要求我们埋头苦干、勤俭建国、艰苦奋斗。③明确初级阶段长期性,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用上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发达国家。
(4)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而不是从一般原则,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一般进程得出的逻辑结论。 
3.试述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的关系是: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它之所以成为主要矛盾,其原因,       ①是现阶段,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②是只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才能把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生产目的。并根据这种需要调节生产。
      ③是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我们在表述现阶段主要矛盾时所说的"落后",显然不是就一般意义上说的,而是相对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所需要的生产力水平来说的。
   (2)主要矛盾决定中心任务。
      ①认清主要矛盾十分重要。只有认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找到中心,确定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抓错了主要矛盾一切皆错。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初级阶段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③只有牢牢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
     A.发展生产力                             B.提高综合国力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实现现代化
C
2.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是(       )
     A.农业                                 B.工业
     C.信息产业                         D.第三产业
3.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产业结构是指(      )
     A.物质生产资料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B.各企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C.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D.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和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
D
4.我国的经济增长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从实质上说是(        )
     A.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               B.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
     C.适度紧缩型增长方式               D.适度膨胀型增长方式
B
5.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       )
     A.经济高速发展                         B.企业经济效益高
     C.国民经济比例协调                 D.市场需要稳定
C
6.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要实施(        )
     A.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B.经济稳步发展战略
     C.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战略         D."三步走"战略
A
7.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始终(       )
     A.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B.以发展速度为中心
     C.以平衡比例为中心                 D.以经济增长为中心
A
8.农业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中起(        )
     A.决定作用                         B.主导作用
     C.基础作用                         D.稳定作用
9.按照我国对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属于第三产业的是(        )
     A.工业                               B.农业
     C.建筑业                           D.服务业
10.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作用的要素是(        )
     A.科学技术                         B.劳动者
     C.劳动工具                         D.劳动对象
A
11.邓小平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
     A.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
     B.新兴产业
     C.第三产业
     D.金融业
A
12.经济增长的速度、比例、效益的相互关系是(        )
     A.速度是中心
     B.速度是前提、比例是必要条件、效益是中心
     C.比例是中心
     D.速度优先
B
13.我国到2000年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要做到(        )
     A.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三番
     B.人民生活达到富裕水平
     C.人民的生活更加宽裕
     D.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D
14.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       )
     A.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B.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
     C.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          D.我国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15.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主要是靠(        )
     A.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         B.增加资金和资源的投入量
     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D.增加积累和扩大生产规模
C
16.农业的发展主要靠(       )
     A.政策和科学                        B.资金投入
     C.人力投入                           D.政策保证
A
17.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中,应积极发展的是(        )
     A.农业                              B.第二产业
     C.工业                              D.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
D
18.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是(        )
     A.分阶段深入                        B.宽领域发展
     C.全方位推进                        D.梯次推进
D
19.十六大提出2020年我国实现的发展目标是(        )
     A.小康水平                              B.小康社会
     C.中等发达国家                      D.发达国家
B
二、辨析题
1.经济发展必须以速度为中心
       错误。
     (1)经济发展必须以效益为中心。速度、比例、效益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经济效益处于核心的地位。它们是辩证的统一关系,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但也会产生矛盾。
     (2)速度是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财富增多了,比例协调了,才能取得经济效益;比例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而经济效益是中心,没有效益的速度不但不会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而且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3)当三者发生矛盾时,必须服从经济效益,必须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我们应当把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增加效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上来。
三、简答题
1.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主要意义。 
  (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2.经济发展国为什么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经济发展必须以效益为中心。速度、比例、效益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经济效益处于核心的地位。它们是辩证的统一关系,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但也会产生矛盾。 
       (1)速度是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财富增多了,比例协调了,才能取得经济效益;比例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而经济效益是中心,没有效益的速度不但不会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而且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2)当三者发生矛盾时,必须服从经济效益,必须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我们应当把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增加效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上来。 
3.为什么农业是基础?如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答:(1)农业是根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① 农业是人类的生存之本,衣食之源。
② 农产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
③ 农村是工业产品的主要市场。
④ 农业的大力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
(2)我国发慌农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①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我国人口大部分在农村,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二十世纪末能否到达小康水平;因为农产品是城乡人民的必需品,所以又关系到城乡人民生活的提高,物价稳定,社会安定。
③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的书面已成为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已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快速发展。
(3)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一靠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靠科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教育。
(4)乡镇企业的重要作用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分子间缩合。乡镇企业对繁荣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巨大作用。
4.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党的十五大指出,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所谓"科教兴国"战略,就是把科学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第一,要加快科技进步;第二,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第三,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  
四、论述题
1.试述为什么及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因为: 
    (1)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但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是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的痛苦之后,人类开始积极反思,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于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了。   
    (3)实行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中国仍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 
              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②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③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丰富内涵。
(1)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提出,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在认识上的深化。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中,寸步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①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最重要的变革力量。 
②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在现代社会的科技本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它诸因素,比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③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管理是使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有机结合,是使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管理并称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 
④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下个世纪将是高科技的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将更体现出科技的突出地位。
(3)意义:邓小平从申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简略的思想,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这一命题提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这一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学说的重大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②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对当代世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崭新概括。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已经成为现代简略和社会经济的重大因素。
③这一命题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发展生产力,要从科学技术和教育入手。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中国的发慌离不开科学,要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放到战略高度支认识。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02-4
一、选择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       )
     A.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B.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        )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A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是(       )
     A.无产阶级专政                   B.劳动者成为国家主人
     C.按劳分配                           D.社会主义公有制
D
4.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状况                     B.资金短缺
     C.就业压力                         D.市场经济的存在
A
5.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公有制经济                     B.股份制经济
     C.国有经济                         D.集体经济
C
6.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
     A.集体经济
     B.国有经济
     C.公有制
     D.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
7.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C."三改一加强"                   D.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A
8.我国现阶段农业集体经济的基本的经营体制是(       )
     A.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B.土地集中适度规模经营
     C.集体管理、个体经营
     D.股份合作制经营
A
9.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状况                           B.经济短缺
     C.就业压力                                   D.市场经济的存在
A
9.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        )
     A.资本的占有形式                              B.资本的运行方式
     C.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D.资本的生产方式
10.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采取股份公司形式,是因为股份公司(        )
     A.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B.体现了公有制的特性
     C.是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D.是职工当家作主的一种有效形式
C
11.看一个股份制企业的性质主要看(        )
     A.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B.企业管理权掌握在谁手中
     C.企业经营权掌握在谁手中           D.企业销售权掌握在谁手中
A
12.我国现阶段处于主体地位的经济成分是(        )
     A.国有经济                              B.个体所有制经济
     C.高科技经济板块                 D.公有制经济
D
1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是由(       )
     A.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决定的
     B.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决定的
     C.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决定的
     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D
1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按根本性质划分,可分为
 (        )
     A.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经济
     B.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
     C.公有制经济与外资经济
     D.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D
15.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量的优势
     B.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C.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D.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导上
C
16.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一项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稳定和完善这一双层经营体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
     A.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B.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
     C.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取向            D.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1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确立是依靠(       )
     A.限制其他经济的发展
     B.凭借行政力量的支持
     C.公有制经济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势
     D.依靠产业政策扶持
18.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采取的形式是(       )
     A.国家所有制                        B.股份制
     C.股份合作制                        D.承包经营制
A
19.我国国有企业采取股份制形式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广泛筹集资金
     B.促进政企分开,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
     C.积极培育、发展股票市场
     D.实现规模经济,推进企业集团化
B
20.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控股的股份公司(        )
     A.是公有制经济                        B.是私有制经济
     C.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D.具有明显的非公有性
A
二、辨析题
1.公有制经济是指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经济这一含义的确定,拓展了公有制经济的范围,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也对指导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层次的问题。公有制反映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性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反映的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同一种所有制经济,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反之,同一种具体的实现形式,可以为不同的所有制经济所采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如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等。
错误。
2.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1)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党的十五大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作了新的定位,即"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理论上是一个突破,在实践上也有重大意义。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并巩固其主体地位,是确保我国社会性质的要求。但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公有制还不能涵盖一切领域。因此,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并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客观必然。(2)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和作用也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它们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错误。
三、简答题
1.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是:
      (1)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关键是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少数确实具备条件的土方可以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要从农村经济现状和发展要求出发,继续完善扼制结构,在积极发慌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大的发展。
     (3)农民采用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形式,兴办经济实体,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积极扶持,正确引导,逐步完善。
2.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  
     (1)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分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方式。②根据公有制经济的产业性质、规模大小等特点寻找和发展多样化的实现形式,有利于筹集、扩充资本金,有利于强化产权约束,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3.简述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是:  
答: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是:  
      (1)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我国生产力的现状是总体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层次比较多,与这种社会化程度差别很大的、不同层次的生产力相适应,客观上要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2)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各种矛盾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和就业压力大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3)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是在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格局,促进了各种所有制经济效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包括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重蹈超越阶段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这对正确认识和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对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答: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具体的说是由于
     (1)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它能依靠经济力量和经济手段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3)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着生产和流通。它是国家进行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4)公有制经济占主体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切实保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迅速发展起来,赶上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任务无疑是极其艰巨的,而真正能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的是公有制经济。  
     (5)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资料不再是剥削的手段,而是用来不断发展生产,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条件。它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又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怎样认识改革以来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答: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2) 改革开放以来,在改革和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过程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有较快的发展。对此,要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是消除过去那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的必然结果。公有制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它们对社会资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并没有根本变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动摇。为了进一步消除过去所有制结构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3)我们评价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能抽象地以公有化的程度为标准,而是要看它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促进的程度,是否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
一、选择题
1.按劳分配是(        )
     A.一切社会共有的分配规律           B.公有制社会的分配规律
     C.商品经济社会的分配规律           D.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规律
D
2.在私营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收入是(        )
     A.按劳分配的收入                  B.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
     C.风险补偿收入                     D.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
D
3.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要体现(        )
     A.国家的利益                               B.人民的利益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D.公有制的实现程度
C
4.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
     A.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B.鼓励先进,带动后进
     C.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D.实现共同富裕
D
5.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是(        )
     A.共同富裕                        B.按劳分配
     C.按需分配                        D.社会公平
A
6.国家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物质保证的社会安全制度是(        )
     A.按劳分配制度                    B.按需分配制度
     C.社会保障制度                    D.平均分配制度
C
7.社会保障的核心层次是(        )
     A.社会保险                        B.社会福利
  C.社会救助                        D.社会优抚
A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形式是(        )
     A.按劳分配                              B.劳动和经济收入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资产收益
A
9.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是(        )
     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B.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C.公平与效率兼顾                      D.效率为中心
A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        )
     A.在全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B
11.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深刻革命,因为它     (        )
     A.肯定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B.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C.贯彻了商品交换中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
     D.承认了社会成员之间有富裕程度的差别
12.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        )
     A.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B.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
     C.劳动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           D.生产力发展水平
13.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        )
     A.全社会范围内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
     B.公有制范围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C.国民收入的分配原则
     D.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原则
B
14.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        )
     A.贯彻按劳分配会使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
     B.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
     C.按劳分配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D
15.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在量的方面是指(        )
     A.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全部劳动量
     B.被社会承认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C.创造商品个别价值的劳动量
     D.以复杂劳动为计量单位的劳动量
B
16.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正式肯定了(       )
     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按风险分配                          D.按经营成果分配
B
17.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双重目标,我们在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时,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是(         )
     A.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调节分配收入,防止两级分化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D.加强调控,稳定社会
C
18.社会保障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一种(        )
     A.分配关系                            B.交换关系
     C.消费关系                            D.协作关系
A
19.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是(        )
     A.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B.满足人们的小康生活需要
     C.满足人们富裕生活需要                  D.保证实现共同富裕
A
20.社会保险费用应由哪方面共同负担(        )
     A.国家                                B.企业
     C.个人                                D.国家、企业和个人
D
二、辨析题
1.先富不会带来共富。  
应正确理解"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这是因为:  
         ①共同富裕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许多本质区别,但其中一个根本的区别,就是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②共同富裕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巨大动力;  
         ③共同富裕是促进全国安定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条件。但是,共同富裕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第二,"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手段和途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至少有这样的作用:  
         ①示范作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然会产生极大的示范作用,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向他们学习;  
         ②帮助作用。先富者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帮助后富者,走向共同富裕;  
         ③带动作用。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可以为落后地区和还没有走上致富道路的人们提供经济发展的空间、机会和手段。  
错误。    
4.效率与公平应当并重。  
应正确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第一,效率与公平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效率主要是指经济效率,即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公平仅就与效率的关系而言,公平可以理解为平等,这里的平等表现为机会的平等和收入的平等。效率与公平存在着矛盾,但又是人类各个社会形态都应追求的两大社会目标。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为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提供了可能。    
         第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的是效率优先。效率优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    
         第三,强调效率优先,不是不讲社会公平。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基本目标。公平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效率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兼顾公平首先是力求起点平等的公平,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给人们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依据市场效率原则进行初次分配,多劳多得,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以促进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尽可能多地增加生产总量。其次是通过政府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利用税收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改善,以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平等。  
错误。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1)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公有制反映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公有性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反映的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2)公有制的内容要由公有制实现形式来体现,公有制经济的质的提高,也必须通过适当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来实现;
(3)同一种所有制经济,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反之,同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可以为不同的所有制经济所采用。         
答:正确。
三、简答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形式。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管理)等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此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要获得相应的收入。
       (4)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6.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是什么?  
         党的十五大提出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分配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1)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信息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应该取得相应的收入,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适应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法性,就是为了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因为只有承认其合法性,允许生产要素所有者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投入,以劳动的价值分配到一定的收入,才能鼓励生产要素有效、合理地流动,得到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率。   
3.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功能是什么?
(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居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是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社会保险。
(2)社会保障的功能主要有:社会稳定功能;市场运行的保障功能;劳动力再生产功能;经济调节功能。
四、论述题
1.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实现有那些特点?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我们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同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有很多不同,主要的特点有: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主体,但不是社会惟一的分配原则,它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也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  
       (2)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3)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4)按劳分配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总之,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主体形式的按劳分配,它的实现是同所有制关系以及市场经济规律密切联系的,它作用的范围、实现形式和实现程度不但受公有制成熟程度的制约,也受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的制约。    
2.怎样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答:"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是:
(1)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实际上包含三层含义:①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②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③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先富要带动后富,不搞两极分化。
(2)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广义者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贫困;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既有客观必然性,也有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  
         ①示范作用。一部分人由于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势必然影响左邻右舍,推动他人向他们学习,从而使国民经济波浪式前进,走向共同富裕;  
         ②帮助作用。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不仅通过交纳税金或通过国家的财政活动这一中介环节,而且通过各种途径,带动和帮助落后地区和人们走上致富之路。  
         ③带动作用。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可以为落后地区和还没有走上致富道路的人们提供经济发展的空间、机会和手段,这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先富起来的这些作用,邓小平说它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4)邓小平提出先富和共富思想的意义。①我们党落实邓小平先富思想为一种导向性政策,很快产生了极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对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牵动效应,激发了各阶层人民勤劳致富的愿望、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②同时,由于允许一部分地区、企业或个人先富起来,一些符合市场需要、经营管理得好的企业,能力强和勤劳的人就能得到较高的收入;反之,那些不符合市场需要、经营不当的企业,收入就会少些。这种收入差别成为一种杠杆,一种激励手段,促进了市场需要的部门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人民勤劳致富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3、怎样认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关系?
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关系是:
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定义:效率主要是批量经济效率,即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公平与效率相比,涵义更为宽泛一些,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公平包含着自由、公平和平等等多方面的内容。仅就与效率的关系而言,公平可以理解为平等,这里的平等表现为机会的平等和收入的平等。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但又是人类各个社会形态都应追求的两大社会目标。
(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在生产关系占有关系上处于平等地位,构成社会成员经济权利平等垢基本前提;公有制提供了解决生产资料归属和个人消费品分配不公问题所需要的制度条件。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为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提供了可能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③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的是效率优先。效率优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④强调效率优先,不是不讲社会公平。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目标。公平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效率提高。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兼顾公平首先是力求起点平等的公平,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和竞争机会,依据市场效率原则进行初次分配,多劳多得,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以促进劳动者主动性的发挥,尽可能多地增加生产总量;其次是通过政府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利用税收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改善,以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平等。总之,我们要在提倡效率优先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采取各种措施,防止两极分化。
(3)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党的十五大提出要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并且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的具体措施;①依法保护合法收入,保护人们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所获得的一切收入。②取缔非法收入。即坚决取缔、严加惩处以非法手段牟取利益。③整顿不合理收入,从根本上消除产生不合理收入的因素。④调节过高收入,主要通过税收等手段对收入分配结果进行调节。⑤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选择题
1.我们党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D.市场经济是有国家干预的经济
C
2.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    )
     A.改革和开放的关系               B.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C.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D.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B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能够(    )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保证经济总量平衡
     C.实现经济结构优化                    D.保证社会公平
A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要使市场(    )
     A.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流通
     B.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
     D.自发地调节社会总量平衡 B
5.关于计划和市场,下列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    )
     A.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    B.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
     C.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D.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
C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    )
     A.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及其运行方式
     D.社会主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体系
C
7.市场经济中,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目的是(    )
     A.繁荣市场                       B.发展生产
     C.增加税收                       D.追求利润
D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
     A.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D.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C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主体是(    )
     A.政府                                    B.企业
     C.市场中介机构                   D.市场管理机构
B
10.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是(    )
     A.国家                           B.企业
     C.个人                           D.中介机构
A 11.现代企业制度一般用(    )
     A.股份制                         B.合伙制
     C.公司制                         D.业主制 C
1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是(    )
     A.产权制度                       B.组织制度
     C.管理制度                       D.财务制度
A 13.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是(    )
     A.保持社会稳定                   B.维持经济增长
     C.保证公平分配                   D.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D
14.市场机制中的基本机制是(    )
     A.价格机制                       B.供求机制
     C.竞争机制                       D.约束机制
A
15.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    )
     A.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市场体系
     B.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D.统一、规范、高效、有序的市场体系 C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形成机制应是(    )
     A.由计划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B.由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C.由生产者自定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D.由国家规定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B
1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特殊性在于(    )
     A.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市场活动
     B.国家制定完整法律规范市场活动
     C.国家直接参与市场活动
     D.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D 18.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产权关系清晰的要求,企业应拥有(    )
     A.资产所有权                     B.法人财产权
     C.宏观调控权                     D.行业管理权
B
19.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主体是(    )
     A.个体商业和私营商业             B.外资商业和合资商业
     C.国有商业和集体商业             D.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商业 C
2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体系(    )
     A.只包括消费品市场,不包括生产要素市场
     B.只包括生产要素市场,不包括消费品市场
     C.既包括消费品市场,也包括生产要素市场
     D.在现阶段还不能包括无形市场
C
21.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A.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
     B.固定价格、浮动价格、自由价格相结合的价格体系
     C.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D.统一定价与分散定价相结合的价格制度
C
2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    )
     A.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物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
     C.国有资产的所有者                  D.宏观经济的调控者
B
23.为了有效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必须(    )
     A.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B.适当削弱宏观调控
     C.坚持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宏观调控
     D.取消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A
24.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    )
     A.计划和市场分开                 B.国家和企业分开
     C.中央和地方分开                 D.政企职责分开
D
二、辨析题
    1.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
      错误。
      (1)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其原因在于: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
三、简答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计划和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第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对立的。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第三,社会主义应该搞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是:①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属性,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手段,而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②解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③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经济改革,推动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哪些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它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些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逐渐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3.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总目标是什么?手段有哪些?
(1)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一是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二是保持物价稳定,抑制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 
         三是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计划,促进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 
         四是采取各种措施,既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又防止经济过热,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五是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主要有: 
         一是经济计划,是指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它是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 
         二是经济手段,指国家通过调节经济变量来影响微观经济行为,并使之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经济手段是通过具体的经济政策来实施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和汇率政策等。 
         三是法律手段,指政府运用经济法律规范调整经济的统称。 
         四是必要的行政手段,指通过国家机关实施的,以行政方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方法。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制度、行政规章和条例。  
 4.简述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答: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其主要原因如下:
(1)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 国有企业在推动我国产业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技术水平,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促进产业结构 优化,保证国民经济顺利运行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在传统体制下,从总体上说 国有企业缺乏活力,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是国家行政的附属物,没有自身的权利、责任和利益,严重地抑制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活动的主体。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是市场运行的微观基础。如果它游离在市场之外,内无动力,外无压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就不能真正建立起来。
(4)同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必须靠通过改革来增强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活力来实现。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是因为: 
      (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 
      (2)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 
      (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来谈自己的发展。世界经济运行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我们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只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的改革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大量的事实说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的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增长就比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社会发展态势就比较好。   
 2.完善市场体系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何重要意义?
答: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条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
  首先,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实现市场机制功能的前提。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而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场所和存在的基础,所以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有完善的市场体系与之相适应。
其次,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只有具备完善的市场体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面向市场,从市场获得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并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和经营,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也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
第三,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纽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间接调控,政府主要通过市场来影响企业的行为。市场一方面要将政府宏观调控的意图传递给企业,另一方面又要向政府传递微观经济活动的信息。企业对政府宏观调控的意图是否会灵敏的反映,政府从市场所获得的微观经济信息是否真实,主要取决于市场体系的健全程度。
第八章  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开放
一、选择题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
     A.政治问题                          B.经济问题
     C.军事问题                          D.外交问题
B
2.当今世界局势发展的方向是(    )
     A.单极化                            B.两极化
     C.三极化                            D.多极化
D  3.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    )
     A.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B.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放在首位
     C.和平友好,真正不结盟放在首位
     D.扩大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放在首位
A
4.我们应当把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放在(    )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
     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
     C.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上
     D.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上
C
5.1988年我国决定建立(    )
     A.四个经济特区                       B.十四个沿海城市经济开放区
     C.海南经济特区                       D.上海浦东开发区
C
6.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
     A.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B.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C.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D.西方国家的"西化"与"分化"政策
A
7.发展对外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    )
     A.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B.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关系
     C.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的关系
     D.实行对外开放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D
8.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社会根源是(    )
     A.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B.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
     C.资产阶级的人权主义                 D.社会、经济全球化
B
9.20世纪50年代初由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运动
     C.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D.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A
10.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是(    )
     A.引进先进技术                       B.吸收外资
     C.扩大出口                              D.扩大进口
C
11.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是(    )
     A.国家资本主义                       B.社会主义
     C.半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结合
B
12.我国经济特区在于实行特殊的(    )
     A.政治制度                           B.社会制度
     C.经济制度                           D.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D
13.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
     A.由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决定的
     B.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C.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世界各国人民发展友好关系的必然要求
C
14.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    )
     A.和平                                    B.发展
     C.民族独立                            D.经济联盟
B
15.影响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
     A.军备竞赛                                  B.局部战争
     C.国际经济旧秩序                      D.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
C
16.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    )
     A.对外贸易                            B.对外资金交流
     C.对外技术交流                   D.对外劳务合作
A  17.1979年党中央批准试办的经济特区有(    )
     A.深圳                                B.海南岛
     C.浦东                                D.大连
A
18.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    )
     A.公平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发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
     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B
19.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立场是(    )
     A.反对霸权主义                        B.反对帝国主义
     C.维护世界和平                        D.独立自主
D
20.按照三个世界的理论,中国属于(    )
     A.第一世界                            B.第二世界
     C.第三世界                            D.介于第二和第三世界之间
C
2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当代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    )
     A.和平共处                             B.独立自主
     C.不结盟                                 D.维护世界和平
A
22.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是由于(    )
     A.争霸与战争成为当前时代的主流
     B.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引起的战争时起时伏
     C.人口增长失控,资源破坏,环境恶化
     D.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作祟
D
23.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必须是(    )
     A.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                                 D.自由平等的原则
B  24.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B
25.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是(    )
     A.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B.独立自主
     C.加强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                  D.加强对话,反对对抗
A
二、辨析题
1.对外开放就是否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错误。 
         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含义,即指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主要原因是: 
          我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决不允许别国干涉; 
          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本国人民; 
          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争取外援要付出代价。 
          因此,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统一的。 
          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总之,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统一,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2.特区姓"资"不姓"社"。
错误。 
         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和作用是: 
       (1)我国的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不是政治特区,也不是"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上。   
       (2)我国兴办经济特区取得的成绩和发挥的作用,主要是: 
         ①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建立起开放型经济,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很好地发挥了四个"窗口"的作用。 
         经济特区已成为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窗口,引进和传播先进管理经验的窗口,获得知识和传递信息的窗口,使世界了解我国坚决实行改革开放等政策的窗口。        
         ③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④经济特区进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总之,特区姓"社"不姓"资"。   
三、简答题
1.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是什么? 
         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是: 
       (1)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商品交换关系,它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   
       (2)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积极利用国外资金。 
         对外资金交流是国与国之间的信贷流动和生产经营的投资活动。对外资金交流包括资本的输出和输入。吸收和利用外资对于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4)发展国际劳务合作。 
         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已成为各国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国际劳务合作内容非常广泛,其形式主要有:通过海外承包工程进行劳务合作;通过第三国的承包商,分包一部分国外的工程项目;采取承建制的劳务合作;通过政府和有关机构聘请高级劳务人员。   
       (5)发展国际旅游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国际旅游业可以赚取外汇,增加就业,扩大商品出口,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扩大国际影响。 
2.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     
       (2)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中国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4)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3.  简述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含义,即指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主要原因是: 
          我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决不允许别国干涉; 
          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本国人民; 
          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争取外援要付出代价。 
          因此,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统一的。 
          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总之,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统一,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答:我们要正确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须把握以下要点:
       (1) 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发展与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两大问题是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的战略性的意义。   
       (2)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   
       (3)发展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的核心。发展问题是经济问题。由于长期以来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而造成的南北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北方发达富裕,南方贫困落后。南方不发展,北方就没有市场。因此,发展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的问题。   
       (4)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发展要在和平环境下才能顺利实现,和平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和平力量才能不断壮大,才能避免世界大战。
       (5)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它们的作祟,局部冲突和战争仍时起时伏;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并没有改变,世界仍不安宁。和平与发展这两个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6)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论断,科学地概括了当前时代的特征,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及新时期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我们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指明了方向。
2.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之所以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因为: 
       (1)一切文明成果是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共同财富。 
         各国人民在实践中都会有许多发明创造,并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借鉴和综合别国的成果,不断提高本国的科技水平和文明程度,同时也丰富了整个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宝库。历史表明,一切国家的发展,特别是落后国家跳跃式发展、迅速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都是与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分不开的。   
       (2)是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办法。这样,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才能不断地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是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缩小和发达国家差距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不长,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而当今世界竞争的焦点又是综合国力、特别是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竞争。因此,只有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并以此为起点,才能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促进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4)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腐朽思想。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
一、选择题
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
     A.依法治国                            B.权力制衡
     C.人民当家做主                    D.多党合作
C
2.我国把直接选举人民代表的范围扩大到(    )
     A.村一级                          B.市一级
     C.县一级                          D.乡一级
C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
     A.基本政策                        B.基本方略
     C.基本方针                        D.基本方法
B
4.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加强法制教育
A
5.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服从和服务于(    )
     A.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B.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C.依法治国的目标                    D.社会稳定的大局
B
6.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
     A.制度化、法律化                   B.合理化、制度化
     C.法律化、科学化                   D.制度化、有序化
A
7.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    )
     A.主要基础                                       B.主要内容
     C.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形式           D.性质
C
8.民主首先是(    )
     A.一种国家制度                        B.人民的自由
     C.阶级斗争的工具                    D.人类追求的目标
A
9."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这句话应理解为(   )
     A.民主是手段                                     B.民主是目的
     C.民主是国体,但不是政体            D.民主是指一种国家的制度
D
10.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
     A.人民民主专政                      B.多党合作制
     C.依法治国                             D.政治协商
C
1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
     A.无产阶级专政                          B.共产党专政
     C.民族资产阶级专政                  D.工农联盟专政
A
12.我国的国体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多党合作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B
13.我国的政体是(    )
     A.人民民主专政                           B.民主集中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14.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
     A.两党制                                 B.多党制
     C.一党多元制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D
1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    )
     A.人民当家作主原则                  B.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C.民主集中制原则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C
16.我国的民主党派是(    )
     A.反对党                            B.在野党
     C.执政党                            D.参政党
D
二、辨析题
1.民主只是目的而不能说是手段。
民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因为:
(1)民主首先而且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制度,因此,民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是手段。(2)民主是无产阶级在一定阶段上所要争取的目标,无产阶级革命就是争取无产阶级民主的过程,其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的国家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民主与文明、富强一起,应当而且必须是我们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又是目的。
错误。
2.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科学命题,深刻揭示了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   
       (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它反映在政治上,必然要求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不是外在于社会主义的东西。   
       (2)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人自身的现代化在内的庞大系统工程,其中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富强、民主和文明,包含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和支持。 
         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正确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使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意志和要求;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他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保证所创造的成果真正属于人民;才能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   
正确
三、简答题
1.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什么?
 答: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是因为:
     (1)从概念来看,所谓无产阶级专政,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劳动者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在不同国家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其本质都是相同的。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①人民民主专政也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②人民民主专政也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对绝大多数人实行民主而对少数人实行专政;③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过渡时期担负着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又担负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这样的政权实质上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
2.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政治制度,但其实质仍是无产阶级专政。
(1)两者的领导力量相同。两者都是工人阶级领导经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标志就是共产党的领导。整个革命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革命就要失败。
(2)两者的阶级基础相同。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则。为了保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必须争得农民及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尤其是在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这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战略和策略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国革命胜利的依据主要是工农联盟,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3)两者的职能相同。两者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是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敌人专政两个方面的互相结合。
(4)两者的历史任务相同。两者都是以消灭阶级和剥削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基本目标。 
3.简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③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⑤基层民主制度。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科学命题,深刻揭示了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   
       (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它反映在政治上,必然要求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不是外在于社会主义的东西。   
       (2)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人自身的现代化在内的庞大系统工程,其中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富强、民主和文明,包含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和支持。 
         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正确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使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意志和要求;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他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保证所创造的成果真正属于人民;才能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   
2.试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目标、内容和原则。
(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①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难以克服现行体制的弊端,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②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不能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向前发展。     
      ③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分长远的总目标和近期的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总的目标是三条; 
    ①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②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③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新期目标也是三条:
    ④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
⑤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
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①健全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政治制度。②加强法律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③推进机构改革。④完善民主监督制度。⑤维护安定团结。 
(4)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是: 
     ①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②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③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3.如何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其核心是依法办事、依法治理国家。
       (2)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3)依法治国的要点有三: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②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③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4)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的意义。   
       ①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②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重要保证。
       ⑤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十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是(    )
     A.个人主义思想                      B.爱国主义思想
     C.集体主义思想                      D.共产主义思想
D
2.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    )
     A.同经济体制改革是一致的                B.同政治体制改革是一致的
     C.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D.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一致的
3.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关键是指(    )
     A.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
     B.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C.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D.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B
4.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    )
     A.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                B.教育和文化建设
     C.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                D.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5.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    )
     A.性质和方向                        B.核心和原则
     C.内容和方针                        D.目标和任务
A
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
     A.诚实守信                          B.为人民服务
     C.助人为乐                          D.办事公证
B
7.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    )
     A.是完全一致的                        B.形式上是统一的
     C.本质上是统一的                    D.内容上是统一的
C
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    )
     A.集体主义为原则                    B.社会主义为原则
     C.共产主义为原则                    D.个人主义为原则
A
9.繁荣学术和文艺,要贯彻"二为"方向,即要坚持(    )
     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民主建设服务
     C.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
     D.为民主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A
10.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    )
     A.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
     B.提高整个民族的科技水平
     C.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
     D.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D
11.在我国,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道德规范是(    )
     A.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B.对少数先进分子的要求
     C.对共产党员的要求                   D.对领导干部的要求
A
12.道德,是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包括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的(    )
     A.价值观念和法律义务的总和           B.权利和义务的总和
     C.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D.行为规范和法律义务的总和
C
13.社会主义道德所要解决的是在全民族全社会形成(    )
     A.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         B.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
     C.道德观念问题                                    D.社会公德教育问题
B
1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引导人们培育的义利观是(    )
     A.国家利益第一
     B.个人利益第一
     C.集体利益第一
     D.把国家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
D
15.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
     A.促进物质文明建设
     B.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C.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D.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16.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把革命理想划分为(    )
     A.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B.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
     C.社会理想和远大理想                  D.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
17.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    )
     A.实现四个现代化
     B.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18.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把道德区分为(    )
     A.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B.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C.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                          D.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A
19.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指(    )
     A.把"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B.把"培育"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C.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把"实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C
20.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遗产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应是(    )
     A.文化复古主义                    B.民族虚无主义
     C.完全吸收                            D.批判地继承、发扬
D
二、辨析题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 
       (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   
       (2)两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精神文明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两个方面,而文化是一个包括教育和科学事业在内的内容广阔的领域,广义的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内容基本上是互相涵盖的;从目的和功能上看,文化和精神文明都以人为对象,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3)总之,就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目的、功能来说,社会主义的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正确。
2.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要大力倡导共产主义道德。 
错误。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把革命理想划分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两个大的层次。我们要正确理解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2)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最高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最高理想都是我们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3)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最高理想,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党的最高理想而奋斗。   
        (4)把革命理想划分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两个层次,其意义就在于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过若干个长期发展阶段最终到达共产主义社会。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把道德区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大层次,我们应当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 
         ①社会主义道德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就是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②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特征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把道德区分为两个层次,其意义就在于从我国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我们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同时在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中提倡共产主义道德。
3.爱国不等于爱社会主义。          
   错误。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这是因为: 
      (1)爱国主义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而诚挚的崇高感情的体现。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历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献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献身于祖国统一大业。   
      (3)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这是历史和现实已经和正在证明的真理。   
      (4)在当代中国只有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我们要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我们既要团结千万社会主义制度的爱国者,也国团结赞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爱国者。   
4.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也就自然而然上去了。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 
       (1)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2)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错误。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如下: 
       (1)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2)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   
       (3)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今后的主要目标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是在全民族、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2.如何理解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
答: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这是因为:
(1) 教育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是一个民族发展和振兴的最根本的事业。
(2)教育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智力基础。发展教育是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发展创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必由之路。
(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还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都离不开教育。因此,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
(4)我国是一个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要把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是:
(1)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3)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重在建设、繁荣学术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 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为什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因为: 
       (1)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以物为对象,而是主要以人为对象。它引导人们自觉地改造和丰富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本领。而人的一切行动都是受自己的思想支配的。因而人们的主观思想状态如何,对于人的行动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导向作用。   
       (2)马克思主义承认在总的历史发展中物质对精神起最终的决定作用,但同时又承认精神的相对独立性和精神对物质的巨大反作用。   
       (3)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思想政治工作要贯彻民主原则和正面引导的方针,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加强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 
         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有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物质文明,而且必须要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的区别,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精神文明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而不能偏离这个方向,这就需要建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以保证。   
         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智力支持。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必须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重要的是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才能使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其次,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不单看军事和经济实力,而且看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保证。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现代化建设就无法进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抓好法制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为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这是因为: 
       (1)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其中关键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2)是否真正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和成败。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过程中,都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绝不能一手硬一手软,也不能一段时间硬、一段时间软,否则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物质生产是基础,对精神生产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精神生产和精神文明也对物质生产和物质文明起巨大的反作用。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就会失去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4)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才能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防止、克服和减少各种消极丑恶现象的发生和泛滥,保障和促进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试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所谓"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是因为:
       (1)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就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着眼点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方面,归根到底集中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面。   
       (2)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脱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能割断历史文化传统,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3)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下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对思想领域中出现的问题不搞"大批判"和无谓争论;必须坚持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规范和养成全社会成员良好的行为习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4.试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现阶段加强"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文明一般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方面构成的。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政治文明则是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它体现的是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是反映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标志。
(2)"三个文明"是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
①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推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
②政治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③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要求。
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基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其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共产主义思想为主导。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制度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社会主义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在统一。没有这"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不能充分体现出来。
第十一章  "一国两制"与祖国和平统一
一、选择题
1.英国殖民主义者宣布占领香港的时间是(    )
     A.1840年                           B.1841年
     C.1842年                           D.1860年
B
2.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强行占领澳门半岛的时间是(  )
     A.1845年                           B.1849年
     C.1851年                           D.1887年
B
3.清朝政府同英国政府签订的租借"新界"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D.《天津条约》
C  4.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
     A.《马关条约》                       B.《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A  5.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起初是为了解决(    )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港澳台问题
C
6."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和平共处原则
      C.坚持高度自治原则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  7.标志着香港进入回归前过渡时期的重要文件是(    )
     A.《中英北京条约》
     B.《中英联合声明》
     C.《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D.《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B
8.台湾问题的本质是(    )
     A.中国的内政问题                          B.中国同美国的关系问题
     C.中国同英国的关系问题              D.中国同日本的关系问题
A  9.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分别是(    )
     A.1998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B.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1日
     C.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D.1998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1日
C
10.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    )
     A.外国人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
     B.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C.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作出新的贡献
     D.中国抵御外敌的彻底胜利
A
1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
     A.实行三通                                       B.和平共处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求同存异
C
12.实行"一国两制"后,港澳台特别行政区享有( )
     A.充分自治权                                B.高度自治权
     C.可以拥有军队权                       D.完全自治权
B
13.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    )
     A."叶九条"                              B."邓六条"
     C."一纲四目"                          D.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D  14.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    )
     A.武力统一
     B.只争取和平统一
     C.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争取和平统一,不首先使用武力
C
15.实行"一国两制"后,台湾特别行政区比其他特别行政区享有的更特殊的权利是(    )
     A.立法权                                    B.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C.行政管辖权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D
二、辨析题
1.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意味着放弃使用武力。            
         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我们坚持力争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因为:   
       (1)坚持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既定方针。现在,香港和澳门已顺利回归祖国。在台湾问题上,能否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和平统一,这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   
       (2)我们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也不能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被迫使用武力。即使使用武力方式解决,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还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3)我们在坚持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的前提下,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绝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4)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促进和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的。如果不以武力为后盾,和平统一祖国就可能成为泡影。 
错误。 
2."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1)"一国两制"构想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对立的制度包融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之内,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部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政权组织形式,而不允许另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组织形式长期存在的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从未有过的。   
       (2)允许两种制度并存于一个国家,就要求国家既要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要为一定区域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这就突破了一定的国家只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传统认识   
       (3)"一国两制"的构想,展现了国家结构的新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结构形式的新发展。国家结构形式,一般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一国两制"属于单一制,但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制。在这种单一制下,香港、澳门、台湾等特别行政区享有单一制下的地方政府所没有的权力。这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复合制特点的单一制。 
正确。
三、简答题
1.简述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基本内容是: 
      (1)"一国两制"的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点: 
          ①"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③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台、港、澳设置特别行政区。 
          ④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至少50年不变,50年以后更没有变的必要。   
2.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意味着放弃使用武力。            
         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我们坚持力争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因为:   
       (1)坚持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既定方针。现在,香港和澳门已顺利回归祖国。在台湾问题上,能否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和平统一,这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   
       (2)我们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也不能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被迫使用武力。即使使用武力方式解决,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还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3)我们在坚持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的前提下,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绝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4)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促进和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的。如果不以武力为后盾,和平统一祖国就可能成为泡影。 
四、论述题
1.试述"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 
         (1)"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允许有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长期存在;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发展。   
(2)"一国两制"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祖国统一,须维护国家主权,坚持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原则问题。是丝毫不能动摇和改变的。同时,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与现状,允许两种制度并存,港、澳、台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这又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3)"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和平共处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 "一国两制"的构想,把和平共处的原则运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实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的关系问题。因此这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1)"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符合整个遗传性的利益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当今世界,存在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悬而未决的问题,经常引起国家间、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对世界和平与稳定千万严重影响。"一国两制"的构想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这可以消除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作为"一国两制"构想之延伸的"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新思路,是邓小平对世界和平的又一个重大贡献。
2.试述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的必要性。 
         台湾和大陆和平统一,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   
       (1)台湾自古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949年后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分离,是由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2)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个民族感情问题,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分裂是违背民族意志的。   
       (3)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反华势力长期插手台湾问题,支持"台独"势力,阻挠中国统一大业,以达到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离出去的险恶目的。因此,邓小平多次指出,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   
       (4)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统一问题,台湾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会改变,台湾人民没有任何损失。而且台湾资源贫乏,市场狭小,发展潜力有限;大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两岸统一后,利用广阔的大陆市场空间,台湾经济将得到更大发展。近二十年来,两岸经济相互依存性的增强,祖国大陆成为台湾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5)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的趋势,台湾的前途系于祖国统一。无限期地拖延统一,是所有爱国同胞不愿意看到的。台湾分裂势力阻挠祖国和平统一的图谋必将遭到最终失败。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一、选择题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    )
     A.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B.工人、农民和私营企业主
     C.工人、知识分子和个体劳动者     D.工人、农民和个体劳动者
A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    )
     A.各民族团结、发展、平等         B.各民族互助、团结、发展
     C.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D.各民族融合、促进、团结
3.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
     A.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进步
     B.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
     C.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发展
     D.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和谐
B
4.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
     A.地方自治                            B.联邦制
     C.民族区域自治                   D.基层民主制度
C
5.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宗教信仰不同
     C.意识形态差异的矛盾
     D.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
D
6.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    )
     A.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基础上
     C.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基础上       D.共产主义和集体主义基础上
A
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    )
     A.爱国主义性质的                 B.政治联盟性质的
     C.社会主义性质的                 D.人民民主性质的
C
8.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
     A.政治协商和工作监督             B.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C.政治协商和法律监督             D.政治协商和舆论监督
B
9.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
     A.社会主义道路                   B.无产阶级专政
     C.共产党的领导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C
10.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    )
     A.党的宗旨决定的                 B.党的性质决定的
     C.党的纲领决定的                 D.党的路线决定的
B
11.加强党的建设,要始终把(    )
     A.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B.组织建设放在首位
     C.作风建设放在首位               D.制度建设放在首位
A
12.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    )
     A.重要任务                       B.重要目标
     C.主要内容                       D.根本前提和保证
D
13.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
     A.各民族的团结                       B.各民族的平等
     C.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D.各民族的进步
C
14.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努力(    )
     A.提高党员干部素质               B.改善党的领导
     C.加强群众监督                       D.加强思想教育
B
15.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D.爱国主义者同盟
A
16.中国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    )
     A.知识分子                       B.共产党
     C.农民                              D.解放军
C
17.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是(    )
     A.宗教信仰自由                   B.宗教与国家分离
     C.限制宗教发展                   D.实行宗教自管
A
18.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是
 (    )
     A.坚持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B.加强党的建设
     C.培养接班人                                  D.坚持爱国统一战线
B
19.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    )
     A.坚持"三个代表"
     B.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C
20.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开拓创新                       D.与时俱进
D
21.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是(    )
     A.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D.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A
22.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    )
     A.思想作风建设                    B.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C.领导作风建设                    D.组织建设
B
二、辨析题
1.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这是因为: 
       (1)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是同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根本不相容的。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消除剥削制度、消除腐败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并为此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2)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党、葬送人民的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如果党的干部特别是党的某些高层领导层发生腐败,党和国家就会发生"改变面貌"的问题。    
       (3)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干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如果腐败现象得不到有效惩治,中国共产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腐败根本不相容,但我国仍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滋生蔓延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因而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和任务是严峻的、艰巨的。要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力求取得更明显的成效。
正确。
2.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应正确理解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关系: 
       (1)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2)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错误。 
三、简答题
1.简述新时期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性质、特点和基本任务。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性质、特点和基本任务是: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特点是:具有空前的广泛性,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2. 为什么说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1)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2)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够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3)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地组织和领导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5)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组国统一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三个代表"的内涵: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4)"三个代表"三者之间的关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如何理解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答: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坚持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这是因为: 
       (1)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是同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根本不相容的。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消除剥削制度、消除腐败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并为此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2)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党、葬送人民的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如果党的干部特别是党的某些高层领导层发生腐败,党和国家就会发生"改变面貌"的问题。    
       (3)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干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如果腐败现象得不到有效惩治,中国共产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腐败根本不相容,但我国仍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滋生蔓延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因而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和任务是严峻的、艰巨的。党的十五大再次向全党敲响警钟:"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四、论述题
1.试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内容和相互关系是
      (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党的思想建设是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基础。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是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和基本经验。在新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是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保证。在新时期,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已成为党的建设的突出环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就是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其中包括了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必须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   
       (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密不可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实际的优势。我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一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其核心是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在新形势下,要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2.如何按照"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按照"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3)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4)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5)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5.试述关于"三个代表"论述的重要意义。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论述的重要意义: 
       (1)"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所作的精辟论断;是深入结合我们党历史经验,深入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紧密联系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现实状况而做出的科学结论;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新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解决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战斗力和创造力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三个代表"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性质,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作用;创造历史的是人民,人民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在当代中国,三者有机地统一于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三个代表"的论述,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是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课题,更是抓紧推进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的实践课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建设,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要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坚定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去,落实到党的各项工作中去,落实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中去,落实到从严治党中去。 
分享到:
姓名
身份
电话
关于我们
湖北专升本网(hbzsb.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hbzsb-com
电话:18627722290 QQ:2789430994
版权所有: 武汉立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鄂ICP备16020883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鄂A20160075
联系电话:18627722290(程老师)
QQ:2789430994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武汉大学WTO学院6楼(伏泉路8号)
程老师微信
程老师微信
公众号二维码
公众号二维码

注册

手机号快捷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

填写动态码

设置密码

绑定手机

找回密码

设置密码